《亲密关系》——在读
约 4451 字大约 15 分钟
2025-09-05
《亲密关系》 - [美] 罗兰·米勒 (Rowland S. Miller)
亲密关系与泛泛之交有什么区别?大丈夫与小女子真的般配吗?吸引力的秘密是什么?男人与女人真的是不同的动物吗?同性恋真的是由基因决定的吗?单亲家庭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离婚吗……什么是爱情?由什么构成?能持续多久?两性在发生一夜情及选择终身伴侣上有什么差异?爱情和性欲是由不同的脑区控制吗?亲密关系美满的秘诀是什么?有什么方法能让婚姻持续一生?米勒教授在本书中回答了这些问题,尤其澄清了通俗心理学所宣扬的经验之谈,甚至某些错误观点。
本书汲取了社会心理学、沟通研究、家庭研究、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演化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及家政学等学科的最新成果,研究实践和理论建构并重,学术标准与大众兴趣兼备。全书结构清晰、逻辑严密、语言生动、启发思考,既通俗易懂,读来轻松愉快,又科学权威,崇尚实证精神。
本书遵循由浅入深、由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规律,论述了亲密关系的基础、活动形态、类型、矛盾和修复等内容,读完本书,你将对人际吸引、爱情、婚姻、承诺、友谊、激情、沟通、性爱、依恋、择偶、嫉妒、出轨、家暴等亲密关系的方方面面有全新的认识。
亲密关系是人类经验的核心,处理得好能给人带来极大的快乐,处理得不好则会造成重大创伤,因此科学地认识亲密关系,攸关我们每个人的幸福。本书既适合研究亲密关系的专业人士,能给他们带来启发与灵感,也适合每个想爱情甜蜜、婚姻长久、人生幸福的普通读者。
第1章 人际关系的构成
人类是非常社会化的动物。如果剥夺了和他人的紧密接触,这会令人很痛苦,人类社会属性的核心部分正是对亲密关系的需要。
亲密关系的性质
首先,亲密的伴侣彼此间有着广泛而私密的了解。他们熟知彼此的经历、爱好、情感和心愿,而且一般不会把这些信息透露给其他人。亲密的伴侣关心对方,彼此能从对方身上感受到更多的关爱。如果人们认为自己的伴侣了解、理解并欣赏自己,其亲密程度就会增加。
所以,并不存在单一的亲密关系模式。的确,我们需要记住人际关系最简单、最基本的特点是:种类多样,规格不齐。这种多样性使人际关系非常复杂,也使人际关系魅力无穷。
归属需要
归属需要使“我们与亲密之人正常的社会交往”变得必不可少。为满足归属需要,我们努力与他人建立和维持亲密的人际关系,我们还期待与那些了解、关心我们的人交往和沟通。个体需要的亲密关系无需太多,几个便可。归属需要得到满足后,我们建立人际关系的内驱力就会降低(因而人际关系的质量比数量更重要)。归属需要也和我们伴侣是谁并无太大的关系,只要他们能给予我们持续的关爱和包容,我们的归属需要就能得到满足。因而,即使一段重要的亲密关系终结,我们也往往能找到替代伴侣(尽管新人和旧人有很大的差别),而且能满足我们的归属需要。
为什么我们这样强烈地需要亲密关系?为什么我们是如此社会化的动物?可能的解释是:归属需要是人类长期演化的产物,逐渐成为所有人共同的自然倾向。这种观点的逻辑在于,由于早期人类生活在很小的部落群族里,生存环境恶劣,到处是长着獠牙利齿的猛兽。所以,孤僻的人比合群的人在繁衍子女和养育后代的成功率上更低。这种环境下,与他人建立稳定持续而充满关爱的人际关系的个性倾向就具有演化学上的适应意义,拥有这些个性倾向的早期人类,其子女更可能生存和繁衍。结果人类的特质也缓慢地演化为:十分在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并极力寻求他人的认同和亲密接触。虽然这种观点启发了我们对人类自身的现代行为进行反思(本章稍后会进一步探讨),但必须承认这只是一种猜测。无论这种演化论的假设是否完全正确,毫无疑问今天几乎所有人都十分关注自己与他人依恋关系的质量。如果我们的生命缺乏亲密感情,我们就很容易迷失人生方向,患上身心疾病。众所周知,衣食住行乃生活必需,但归属需要却表明亲密感情也是美好生活所必需的。
亲密关系变化的根源
所以,支配亲密关系的规范已经不同于上一代人的规范,原因很多。影响因素可能涉及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工业化程度越高、越富足,就越能接纳单身、包容离婚和支持晚婚,而全世界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都提高了。教育和财政资源的充裕,足以让人们变得更为独立,与过去相比,女性尤其更可能不结婚。而最近全球经济的衰退也有明显的影响。随着更多的情侣为节省金钱生活在一起,同居人数明显增加,但结婚率在赤贫人群中却在下降,没有稳定的收入人们并不愿意结婚。
在互联网上,我们能无限地接触天各一方的伙伴,自由地披露或掩盖消息,更有时间静坐下来思考我们的主张。影响人们面对面交往的一些重要品质,如相貌吸引力、地理位置的邻近等,在网络关系中却无关紧要(至少在开始是这样) 。不敢与人接触的害羞和内向的人,在网上却可能活泼开朗。
人们可能意识不到性别比率变化的重要性。高性别比率的社会(女性较少)倾向于支持老式、传统的两性性别角色,即男主外女主内,妻子在家相夫教子,丈夫外出工作养家。这种文化形态在性生活上也相对保守。理想的新娘应该是处女,未婚先孕让人蒙羞,公开同居几乎绝迹。妇女更早结婚,离婚不受欢迎。相形之下,低性别比率的社会(男性较少)则倾向于颠覆传统,也更为宽容。鼓励妇女外出工作以自立,默许(虽不提倡)婚外性关系的存在。如果不慎怀孕,成为未婚妈妈也无可厚非。各个历史时期的具体情形可能有所不同,但这种基本模式却是贯穿整个历史的。古罗马时代性别比率低,以骄奢淫逸而闻名。维多利亚时期的英格兰性别比率高,以贞洁守礼而著称。美国喧嚣的20世纪20年代性别比率低,是随心所欲、恣意寻欢的十年。那么出现“性解放”和“女权运动”的20世纪60年代晚期,性别比率高还是低?答案是非常低。
个人经历的影响
人际关系还受到个体经历和经验的影响,最好的例子就是对人际关系总体取向有重大影响的依恋类型(attachment styles)。发展心理学家(如Bowlby,1969)很早就发现,婴儿对其主要照料者(常为妈妈)的依赖表现出不同的模式。人们普遍认为,某些婴儿只要饥饿、尿床和受到惊吓,就能发现马上会得到悉心的照顾和呵护。婴儿哭喊时,慈爱的照料者总是如约而至,得到此种呵护的小宝贝们就能舒心地依赖他人,觉得他人可以信任,能从别人那里获得安全和友善。结果,这些儿童就发展出安全型(secure)依恋:他们快乐地与他人交往,很容易与他人发展出轻松信任的人际关系。
其他婴儿的情形可能不同。如果大人对孩子的照料无法预测而且并不持续,照料者有时热情关注,有时却心不在焉、焦急烦躁,有时根本就不出现。这些孩子就会对他人产生焦虑、复杂的情感,这种依恋类型就是焦虑—矛盾型(anxiousambivalent)。这些孩子由于不能确定照料者是否以及何时会回来关照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就会变得紧张和过分依赖,表现出对他人的过分贪求。
最后第三组婴儿的照料者在关照孩子时,带着拒绝或敌对的态度勉强为之。孩子就会认为他人是靠不住的,因而在与他人的关系上畏缩不前,表现出回避型(avoidant)依恋。回避依恋型的孩子经常怀疑和迁怒他人,不容易形成信任和亲密的人际关系。
当儿童面对危险的陌生环境时,安全型的儿童会跑向妈妈,很快安静下来,然后开始勇敢地探索陌生的新环境(Ainsworth et al.,1978)。焦虑—矛盾型的儿童则会大哭大闹,紧紧抱住妈妈,完全不顾父母的安全保证。而回避型的儿童往往躲开大人,保持和父母的距离,即使在害怕时也不愿意发生亲密接触。
因此,巴塞洛缪认为成人有四种依恋类型(见表1.1)。第一种安全型(secure),和儿童的安全型依恋完全相同。第二种痴迷型(preoccupied),是巴塞洛缪给焦虑矛盾型的新名称,因为这种类型的人若要感觉心安,就得过分地依赖于他人的赞许,所以他们过度地寻求认同,沉溺于人际关系,担心关系破裂。第三和第四种依恋类型反映了两种不同的“回避型”。恐惧型(fearful)的人因为害怕被拒绝而极力避免和他人发生亲密关系。虽然他们希望有人喜欢自己,但更担心自己因此离不开别人。相反,疏离型(dismissing)的人认为和他人发生亲密关系得不偿失。他们拒绝和他人相互依赖,因为他们相信自己能自力更生,也不在乎他人是否喜欢自己。
然而,我们并不会被动地受童年经验的束缚,因为依恋类型不断地受到我们成人后经历的影响。依恋类型既然是习得的,就可能发生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依恋类型的确会发生新的改变。一次悲痛欲绝的分手会让原本安全型的人不再安全,一段如胶似漆的恋情也能慢慢让回避亲密的人不再怀疑和戒备亲密感情。在两年之内,足有三分之一的依恋类型可以发生实质性变化。
个体差异的影响
性别差异
归根结底,由于两性之间的共性如此之多,所以在人际关系科学研究的许多维度和方面,其相似性远大于差异性。其实,“性别差异”这种说法具有误导性,因为它只强调两性之间的差异性,而忽略相似性,这容易使人产生错误的认识。所以,宣扬男人和女人来自不同的星球根本就是误导人,因为它根本就不对。“研究不支持男人和女人来自不同文化的观点,更别提来自不同的世界了”。根据你在本书中接触到的严谨的人际关系学,更精确的说法是“男人来自北科州,女人来自南科州”,或者正如我们某天看到的汽车贴纸所写:“男人来自地球,女人也来自地球,好好相处吧!”
性认同差异
性认同最好的例子是性别角色,即社会文化所期待的男女两性应有的“正常”行为模式。男人当然应该有“男子气”,他们应该自信、独立、果敢、能干、好强。女人就应该有“女人味”,热情、敏感、多情、友善。大多数人都认为男人和女人是相反的两性,因此全世界都不同程度地期望男性和女性有各自不同的独特社会行为。然而遗传在决定人们自信或友善的倾向时只起到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作用,大部分行为是后天习得的。文化的影响持续而广泛,它通过社会化和榜样学习(而非生物学上的性别差异),促使我们期待所有的男性都应该有阳刚之气,所有的女性都应该温柔细腻。
双性化的人可能是这样一个人:在职场激烈的薪酬谈判中能有效而强悍地捍卫自己的利益;但回家后又能细腻而温柔地安慰刚刚失去宠物的孩子。大多数人只擅长一种技能,在一种情境下显得游刃有余,另一种情境下就不会那么轻松。而双性化的人在两种情况下都能驾驭自如。
注
我曾在电子邮箱中看到过这样一则笑话。
怎样吸引女人:
夸赞她,依偎她,亲吻她,爱抚她,热爱她,安慰她,保护她,拥抱她,不惜千金买笑,奉出美酒佳肴,烦心的时候听她唠叨,微恙的时候悉心照料,永远和她待在一起,永远支持她的意见,为她走遍天涯海角。
怎样吸引男人:
脱光衣服,带上啤酒。
这个笑话很有趣,却有点不妥。它加强了人们的刻板印象:在亲密关系中,女性关注柔情蜜意,而男性只求肉欲的满足。实际上,两性对亲密关系的期望差异很小,他们根本不是“相反的”两类人。虽然两性内的个体之间可能差异很大,但男性和女性的平均差异却很小。男性和女性都希望自己的亲密伴侣富有爱心和温情。
人格
五大人格特质
一组基本的特质就能很好地区分人们在诸多方面(如行为、思维和情感等) 的差异(McCrae & Costa,2010)。人格专家把这些关键特征称为大五特质。大五的大部分特质(并非所有) 对亲密关系有重大的影响。你认为下列哪项特质不太重要?
开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富有想象力、不墨守成规、艺术气质,相对应的是拘泥、僵化和教条。
外倾性(extraversion):开朗、合群、热情、喜欢社交,相对应的是谨慎、内敛及害羞。
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 ):勤劳、可依赖、有序,相对应的是不可靠、粗心大意。
宜人性(agreeableness ):同情心、合作性、对人信任,相对应的是易怒、暴躁和充满敌意。
神经质(neuroticism):善变、容易担忧、焦虑和愤怒的程度。
上述人格五大特质的次序是按重要性从低到高排列的,看上去第一条即开放性在亲密关系中作用甚微。开放性并非完全没有影响(Donnellan et al.,2004 ),但其他四种特质的影响要大得多
自尊
大多数人喜欢自己,也有人不喜欢自己。对自我的评价构成了自尊。如果对自己的能力和特质持正面评价,自尊水平就高;如果怀疑自己,自尊水平就低。因为高自尊的人一般比低自尊的人活得更健康、更幸福,所以人们普遍认为自我感觉良好有益身心。
如果他人喜欢我们,我们就喜欢自己;如果他人积极地对待我们并看重与我们的关系,自尊水平就高。然而,如果我们不能吸引别人的关注——如果别人似乎并不在意我们是否会介入他们的生活——自尊水平就低。